首页 > 今日必看 > 正文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最近两年,摆摊火了。带来 " 人间烟火气 " 也好,助力 " 脱下长衫 " 也罢,这种历史悠久的商业形态,以一种惹眼的姿态再次引起了注意。


(资料图)

早在 10 年前出版的《城市地摊财富秘籍》中,摆摊就已经被归入 "21 世纪创业捷径 "。" 下岗工人罗宏 200 元起步地摊卖牙刷三年买房 "、" 驾驶员小李摆地摊卖酱油日赚上千 " 和互联网大佬们 " 中关村摆摊 " 的故事一起,成为了带有奇幻色彩的造富传说。

如今,退役爱豆、老师、程序员、宝妈、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人正跃入小成本创业的新浪潮。在小红书上,词条 " 记录摆摊生活 " 的浏览量是 11.1 亿," 摆摊日记 " 则达到了 12.8 亿。" 辞职后靠摆摊月入 5 万 "、" 摆摊卖奶茶 14 天回本 1.9 万 "、" 夫妻摆摊日入 9000" ——我猜类似的标题也曾煽动过你。

摆摊真有这么好吗?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一个互联网大厂职工,决定把娱乐效果拉满,亲身来一把 " 街头探秘 "。

两小时,两次尝试,窥见地摊江湖的一角,我愈发意识到它的复杂。有人谋生路,有人求自由,沿街既有写满渴望的眼睛在闪烁,也呈现着落寞的笑容。

有过经验后,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摆摊,绝对不像想的那么轻松。

初次试水

当我把摆摊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来考察,立刻就发现了 " 摆摊成功学 " 的可疑之处。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 摊 " 大多以市集的形态出现。《2020 商业地产志年度报告》写到,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全国多个商场空间举办了超过 1000 场与市集相关的主题活动。

" 摆摊的人实在太多了," 摊主抽筋这样告诉我,他从广东顺德来北京 " 赶集 ",卖他的蜜汁鸡翅," 多到开始打价格战。到这一步,基本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 他奉送我一句话,慎重入行。

摊主 " 抽筋 " 来北京赶集买鸡翅,颇有种经营游戏闯关的架势

然而,把目光转向地摊的上游供应链市场,你会得到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摊主钟爱的微型卡车销量一路走低,2021 年累计销量为 60.45 万辆,到 2022 年,这个数字跌至 50.69 万辆。

摆摊,究竟是致富之路,还是赔钱的天坑?我决定亲自尝试一下。

扮青蛙人偶卖气球,游乐场卖蝴蝶翅膀,车尾箱卖鸡尾酒……这些摆法对我而言都太时髦了些。最终我的选品相当保守——一根人见人爱的淀粉肠。

深夜路过香喷喷的淀粉肠摊,我不相信能有人拒绝

淀粉肠的能量或许超乎你想象。在博主们美好的计算中,一根 100 克的淀粉肠成本价为 0.8 至 0.9 元,若遵照市面上 3 元一根的普遍定价,每个月只要卖出约 4900 根烤肠,即平均每天卖出 163 根烤肠,就能够实现月入过万。

摆摊博主们整理好了各类清单和教程,照做就行。食材调料、工具、装饰购买齐全,总成本不超过 1000 元,其中只有露营车和卡式炉的单价在 50 元以上。

摆摊地点选在北京西二旗。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在此林立,每一天,西二旗地铁站要吞吐整整 30 万人,前者意味着客人们兜里富裕,后者则许诺了庞大的客流量。在小黑板上写好宣传语 " 非同寻肠 ",带上最重要的收款码,我就这样心虚地走上了街头。

下午 4 点,开张不到两分钟,第一位客人就朝我走来。没想到到会这么快——我的烤盘还没热好,我的心态也没建设好,只能用聊天掩饰慌乱。客人慢悠悠地告诉我:" 我们已经下班了。" 另一位客人也晃荡着来了,自称晚上 7 点才下班," 我是出来摸鱼的 "。

15 分钟,接连 3 位客人,累计卖出 6 根烤肠。我激动了,照这么下去,一下午不得赚死?

然而,只来得及做 5 分钟的发财梦,四位大哥就把我摁回了现实。他们将摊子团团围住,平静地宣布,整个海淀区都不能摆摊," 赶紧把这些东西收了 "。大哥们显然见惯了类似场景," 你这是第一次摆摊吧 ",用的是陈述语气。

此时,第三位客人还在旁边立等。顶着压力一通忙乱之后,我成功烤出了堪称惨不忍睹的肠,有的焦黑,有的夹生,蘸料粉还撒了一地。把包装袋递到客人手上的那一刻,我被愧疚彻底击倒,又硬生生塞给他 4 根," 以作补‘肠’ "。

最终,在大哥们的默默注视下,我揣着微信钱包里刚赚的 18 块钱,拖着露营车,慢慢走远。20 分钟,这是我摆摊首秀的总时长。

摆摊江湖

第一天的街头试水,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想要摆摊,还有其他更稳定的地方可选吗?

带着好奇,我选择了第二处摆摊地址——立水桥。这里比邻号称 30 万人常住的 " 亚洲最大社区 " 天通苑,许多西二旗上班族,都在立水桥的出租屋安家。

最重要的是,立水桥有一条狭长的小吃街。摊前除了偶然路过的白领,还有目的明确、饥肠辘辘的食客。

清华经管学院的陈荣教授曾说,地摊经济适合三类商品,一是看到就有购买欲望的应激性商品,二是引发情绪性购买的商品,三是应景性的、冲动型消费品。

如果这段话听来有些抽象,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暮色降临,各色 LED 招牌接连亮起,开启小吃街的夜场。脆皮烤鸭、花甲粉、麻辣烫、烤生蚝、烤冷面、手抓饼、生煎、蛋肉堡……碳水化合物和油脂伸出它们隐形的小手,刺激你的感官,让你刚踏进小吃街一步,就被色泽、香气和滋啦作响的炉灶 " 劫走 "。

晚上 8 点,正当我庆幸自己 " 来对了 ",兴致勃勃地开始支摊时,一位疑似隔壁摊主的大哥前来阻拦。他给出的理由是:除非在街上有底商铺面,否则不允许任何外来摊贩在此逗留。

想不到这条表面上布局松散的小吃街,实际是一个紧密的联盟。大哥走后,周围卖 " 网红辣条 " 的摊主、炸串摊老板娘也都纷纷围了上来:" 我们这里是不能摆的嗷。"

当晚,和我一样误打误撞的还有另外两位做麻辣拌的小姐姐,据说生意在附近刚刚起步,最终没能顶住压力,离开了。但很快就有 " 新人 " 顶替了她们的位置。

一对夫妻挨着我的烤肠摊,铺开设备,卖起了玻璃手工艺制品。辣条摊主不满地抱怨:" 你不能这样子的呀,把他们(外来摊贩)都引来!" 夫妻二人则在观察我,妻子说,老公,要不我们以后也卖淀粉肠吧。

喧闹的夜市上,小摊贩之间的竞争暗潮汹涌,但我无暇对以上任何一个人作出回应,因为我的生意好到出乎意料。手忙脚乱地烤到晚上 9 点半,我的第二次摆摊尝试宣告结束,总收入 58 块钱。

同一条小吃街上,能看到很多家 " 竞品 " 烤肠摊,专业摊主一锅能同时烤二十根

收摊后,出于对街头 " 摆摊生态 " 这种微妙平衡的好奇,我咨询了几位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规定,摆摊应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进行,并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备案,提交拟经营食品类别的说明和食品安全承诺书。

我想,这大概也是立水桥摊主们抱团的原因之一。建立一张关系网络,对内分享商业资源和信息,对外排除竞争者。

摆摊这件事,还有待我慢慢参悟。

致富围城

想要在北京合法摆摊,最好的去处是各类市集。进驻市集必须办理 " 三证 ",即个体户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约 125 元一本的健康证;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外地人,那么在办理 " 三证 " 前,还要先准备好房产证或房屋租赁合同,以及一张北京居住证。

光有 " 三证 " 等硬性资质不够,同时要满足一些软性条件,如契合市集调性、选品具有差异化等。先后咨询的几家市集,都婉拒了我的申请,有的说他们集市的淀粉肠摊已经饱和,有的说卖烤肠不符合他们的文艺调性,我的 " 摆摊大业 ",只得就此作罢。

从西二旗到立水桥,辗转 120 分钟,我卖出了 26 根淀粉肠,总收入 76 元。扣除 960 元的前期投入,很显然,我做了一场不折不扣的亏本生意。

" 据我了解,真正能靠摆摊做到月入稳定过万摊主,占比不到 10%," 博主禾小喵专做集市信息收集,因此认识了许多摊主," 一场有 50 个摊位的市集活动,日流水超过 1000 元的摊子连一半都不到。"

她给我算了一笔账。北京的各类市集,平均每天的摊位费要 200-300 元,三里屯、蓝港等区域,摊位费可能涨到 400-500 元。" 再加上交通费、伙食费和进货成本,摆摊赚钱的难度,其实还是挺明朗的。"

更具有挑战性的是,优质市集并非每天都有。火爆的市集一 " 位 " 难求,好不容易抢到摊位,现场的摊主或许比顾客还多。2023 年初至今,北京发布了超过 10 次沙尘蓝色预警,降温、雾霾、暴雨接连袭来," 恶劣天气,熬干生意 ",摊主只能自认倒霉。

各个市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单论食品一类,有的市集规定售卖薯条、泡面需要出具厂商营业资质,有的市集禁止现场制作,仅允许售卖预制食品。在摊主 NUUK 眼中,摆摊就是不断做风险投资:" 每个市集的元素主题都不一样,地理位置不一样,客流量不一样,商家不一样。你选对了,就能挣钱。"

NUUK 其实不太在意挣钱的事,他卖精酿和咖啡,摊车设备加起来花了十几万。" 靠摆摊财富自由的比例我不好说,但肯定是忽悠人的,"NUUK 很坦诚," ‘财富自由’这四个字就特别误导人,一定要月入过万才叫自由?我不用坐班还能结交新朋友,赚的钱买不了奢侈品,但也能满足生活所需。我就喜欢,一辈子就愿意这样过,那也叫自由,对吧?"

40 多岁的摊主李大瓶也不太在意挣钱的事,他原本做艺术展览,现在卖美式汉堡,自称纯属 " 生活所迫 "。" 指着摆摊挣大钱,你就别想了," 他说," 市集摆摊是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吧,让自己轻松一点儿。"

乐观的抽筋卖了两年蜜汁鸡翅,勉强收支平衡。他刚赶完 " 北京集 ",打算推着餐车继续环游中国。传统的糖葫芦摊主于女士表现得更谨慎,她表示摆摊还不如上班清闲,但凡能找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她都不会选择摆摊。

被描述为 " 致富捷径 "" 通往自由之路 " 的摆摊,可能也不过是一座围城。

那些想通过摆摊追求财富与自由的人成功了吗?那些津津乐道于摆摊故事的人,喜欢的是摆摊本身吗?

或许,其中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只是照见了自己两点一线上班的疲乏,照见了内心对自由的向往。

一名 " 非典型摊主 " 的观察日记,到此就结束了。未来某一天,是否会把摆摊变为主业,这件事,我还得再认真想想。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