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必看 > 正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到了吃枇杷的季节。有媒体报道,义乌的龚女士前几天在杭州塘栖一家摊位买了60斤枇杷,花了900元钱。到家后一称,只有40多斤。龚女士说,她每一篮都称过,每一篮都少一斤,也就是每3斤少1斤。随后,记者实地探访,第一家店五斤多枇杷,实际3.54斤,少了一斤半;第二家3斤半,实际2.52斤,少了一斤左右。

商家在秤上做手脚,搞缺斤少两,是一个顽疾,只是这次换成了塘栖枇杷。塘栖枇杷名声在外,但每次塘栖枇杷上新季时,总会有缺斤少两的销售乱象发生。

此事中,每3斤少1斤,缺的有点多,如此赚钱,真的能安心吗?实际上,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要觉得消费者钟爱塘栖枇杷,就可以浑水摸鱼。再甜的枇杷,再好的牌子,也经不起如此磨刀霍霍。

新闻中的涉事摊主一句“我们这条街上都是这样的,今天算我倒霉,钱退给你”,更是击穿了诚信经营底线,完全是颠倒黑白。首先,欺诈在前,真正“倒霉”的可不是商家,而是消费者。再者,用“大家都这样”来为不良行为找理由,是奇葩逻辑,“从众”不是一块遮羞布。

有流动摊位的摊主就为何缺斤少两吐露心声,大意是,他们的枇杷园很远很偏,游客进不去,只能拉出来卖,枇杷园摘要35元一斤,路边摊18块20块一斤,且卖不出多少,还会被砍价,所以不甘心,就会在秤上做手脚,而且还给出了避免缺斤少两的终极解决方法:按篮卖,不称重。这合着连上秤机会都不给,岂不是更加不透明,更容易出现欺诈行为?

“顾客讲价15块钱,15块怎么可能买到一斤枇杷?自己贪便宜,吃亏还怪商家。”这代表着一些人对此事的看法。可是,讲价是公开透明、双方自愿的,是能摆在台面上的正当行为,而在秤上做手脚,则是欺诈的违法行为,这堂常识课要补上。这些流动商贩可以明码标价卖35元一斤,没人拦着,但明面上走薄利多销的路子,暗地里却想把薄利变厚利,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欺诈行为,不能总靠消费者去倒逼纠错。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塘栖枇杷节就要开幕了,如果再不重拳整治,加大监管巡查力度,依法严惩,那塘栖枇杷的“好人缘”怕是要被削弱了。是不是可以在卖枇杷的地方放置公平秤,并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呢?

除了“堵”,还要有“疏”。塘栖枇杷缺斤少两事件频发,也有客观原因,不少农户缺少畅通的销路,或者现有销路收益过低,于是在秤上动起了歪脑筋。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畅通塘栖枇杷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最大化保障塘栖枇杷农户的收入,值得当地思考。(王彬)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