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必看 > 正文

阅读点关注,军营不迷路。

二月二龙抬头,果然是新气象的开始。不过,不是我。而是当天,自己的一位平时可以称兄道弟的哥们,提拔为副师了。

由此,我掐指一算,到目前为止,跟自己关系很铁的战友当中,已经先后有4位进入高层了。要知道,在部队想升到这样职位的人,多了去了。但基本上都止步在了营团职,包括我自己在内,便转身离开了。


(相关资料图)

于是,我羡慕嫉妒的同时,时不时地就在想,这4位都是从副连职的岗位一步一步,一直干到副师,近20多年的时间,平均每隔3年便调一职,凭啥就稳稳地走向这么高的岗位呢?

有句话,3岁看小,7岁看老。说得是,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一个人能否稳步成长,或者说,能否被长期重用提拔,就部队而言,除却一些外在不可抗力的,诸如背景、关系及年龄等因素之外,跟他早期或者刚入职时就具备的特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里,我认真做了一下盘点,感觉有这4个方面的特质,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在每次我与他们接触时,都能明显感到,这些特质在他们身上自始至终都没变过,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

1.持续深耕,专业特精

我们常常会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感到不可思议,想象一下,那该多枯燥啊。现实当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过。不过在一个工作岗位,一项专业上,干到可以退休了,倒是遇到过。

他就是带我也走上新闻报道之路的汪哥。他原是一位正排职司务长,2005年编制调整后,以副连长的职务被借调到宣传股专职搞新闻报道,自此,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将近30年。

要说,他的新闻报道专业程度,那绝对是非同凡响。尽管是司务长出身,但经过几年持续摸索,加班熬夜,终于将投稿这一稍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由刚开始的10投2中,发展成10投8中,直至弹无虚发。

再到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什么《前进报》头版头条,《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等等,时常会出现在报端。

两年过后,涉及到调正连,他原本也回到连队当指导员的打算,但领导却不想放走这样的“香勃勃”,于是正连正常调,但工作依然是新闻报道。

再到后来,汪哥被借调到师机关,依然凭借过硬的新闻报道成绩,就此解决了营职问题,然后,又到军区某分部,还是用稿件说话,继而突破了副团关口,转了技术级,直至走向副师。

在部队有句话,一俊遮百丑,没丑更显俊。那些以脑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稍高并能为部队所用的专业,只要你对此做到持续深耕、精益求精,始终能给部队提供稀缺的价值,再加上没有出现什么“硬伤”之类的事情。

那么,自身职务的提升,基本上是与你在专业上所产出的价值是呈正比的。或许,你会认为,在部队,对于军官而言,仅凭一技之长,就想在部队一直被提拔,有点儿一厢情愿了吧。但不要忘了,因专业过硬所获得的荣誉及所带来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帮助你突破关键的那道坎。

2.勇争第一,标准特高

在军校时,跟班里的王同学相处,他曾说过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人走到哪里,都在扮演着一个或者多个角色,把你的每一个角色演好,就成功了。

而这一点在王同学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想一想,王同学在军校四年期间,无论个人体能、文化课成绩,还是铺上的内务包,都是全队屈指可数的。而且,即使“犯错误”,也能高光收场。

有一次,因王同学主持一项全队活动,中途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失误,导致活动不但未能达成既定效果,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队里决定让他在全队做检查。

对此,谁都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王同学本人更是觉得如此。然而,在读完检讨书之后,台下的队教导员却第一个开口了,“能将个人检讨变成一种经验介绍,这样的感觉,我还是第一次体验到。”

结果,那次检讨过后,教导员非但没有过分批评王同学,对其认真检讨自身问题,精雕细琢组织运用语言,倒是大加表扬。

来到部队后,我跟王同学分在一个营队,没到半年,他便被借调到宣传股,然后,又走上师机关工作岗位,负责整理师史工作,工作期间大凡跟他接触过的老首长,都对他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丝毫不差的工作劲头,表示高度的认可。

有一位姓左的老首长,直接断言,“这位小伙子,到哪儿都差不了。”

果不其然,王同学在师机关刚干满三年,便再次被集团军机关借调,直到后来到军区机关工作。可以想象,倘若没有事事争先进,样样站排头的劲头,各级机关又怎么会总是相中王同学。

在部队争先进,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先主动后被动。什么意思?就是当你对工作一直持高标准的态度,组织看到你的成绩,认为你是那块料而加以选树时,到了一定阶段,你自己不去主动争,组织都会为你去争取。当然,此时你更要借力发力,进步才会更快。

3.守口如瓶,口风特严

要说,能调副师,我的战友当中,卢同学其实是一直没被看好,甚至都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想一想,在军校期间,卢同学每次过400米障碍翻越高墙,时常都是伴随着“砰”的一声,然后勉强从高墙探出头来,再翻身跃下,整个动作,总是有点儿卡。

不过,必须要承认一点,但凡身居高位,必有过人之处。卢同学同样也不例外,只是当时我们没有发现,却并不代表不存在。

等到大四时,许多学员都在为自己会下到哪个部队,而到处打听甚至开始找关系的时候,唯独卢同学面不改色、心不跳,该干啥,就干啥。

直到毕业分配走的那一天,全班即将分手告别的时候,他才把自己一直稳如泰山的原因,告诉我们。

其实,全队很多学员到底能去哪里,包括他自己,他心里都是有谱的。而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他的作风特别严谨,凡是不该传出去的消息,只要进到他的耳朵,就如同石头掉进大海一般,瞬间归于沉寂。

而队领导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当他问及个人的去处时,队领导破例告诉他,甚至还将有些学员的去向,也跟他讲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小卢同学在学员队就是一位仅凭严谨作风就能让队领导放心的人物。

来到部队,尽管没跟卢同学分到一个单位。不过,几年过后,原为卢同学教导员到我们单位任职,有一次向机关干部讲课时,谈到卢同学,称他已经在旅组织科工作,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材料很在行,在行的原因,就是领会领导的意图非常准确。

每次上级机关来检查,需要单位领导做汇报时,领导只需简单提几点要求,卢同学便能心领神会地将领导想汇报的内容,一一再现出来。难怪,不到10年,卢同学已经成为军区机关某部门的主力干事了。

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管在体制内,还是在私企,一个人的口风是否严谨,将直接决定着个人在领导眼里的信任程度,当领导真正将你视为自己人的时候,一些近水楼台的切身利益,往往可以唾手可得。

4.左右逢源,人缘特好

提到郭同学,尽管与其同在一个军校4年,但彼此面对面地接触时间不长,更多的都是学员队期间集体活动因共同参与而产生的互相交往。

而与郭同学,有过正式接触,也是离开军校之后快10年了。记得那是2009年,正值自己当新闻干事第3年,无论是单位还是我个人,都希望在这一年能多上一些新闻稿件。

为此,单位还专门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到军区报社学习的机会。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在吃中午工作餐的时候,碰到了郭同学,那时,他已经是军区某部门的副营职在编干事了。

当时,自己觉得尽管都是一个学员队的,但跟郭几乎没有更深入的接触,而且已经10多年没见面了,何况,郭同学已是位居军区机关,见面能打声招呼就不错了。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已经快到深夜,郭同学打来了电话,非要请我吃顿烧烤,酒桌上,虽然不能像之前学员队班里同学那样,有讲不完的话题。

但郭同学也总能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谈资,互相间无论吃、喝、聊都显得非常融洽。从那一次过后,我跟郭同学,也发展成了无话不谈的哥们。后来,郭同学又到了更高处,也不忘留下新的联系方式,以方便日后联系。

对一位10多年都不怎么联系的战友都能做到如此细致,相信,跟其他日常工作在一起的同事与领导,在关系处理上,必然更是万分周全。

我们说,于细微处见真章。尽管看似不起眼的一次交往,但足以看出郭同学在人际处理方面的独到之处,也难怪,每次发朋友圈,他的点赞与评论区,基本上都是最热闹的。

结语

在部队提职到副师,绝非易事,更不等同于,只要拥有这4个特质,便可以平步青云了。

然,《左传》云,“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能否最终成事,成大事,往往取决于初始状态是否守正,过人的素质,争先的劲头,靠谱的人品及丝滑的人际,在同等条件下,会让你离机遇更近一些。

而一旦就此抓住了机会,往往就不是快一两步的问题,而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鱼跃龙门,飞龙在天”,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欲干屠龙事,先拥屠龙技,如是也。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职路施语,18年老兵,18年真心话,为你分享有趣有料的军营职场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