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民航业持续复苏向好。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全国民航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表示,上半年,我国民航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高效统筹安全运行、恢复生产和疫情防控,行业运输生产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重要领域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民航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各项专包机和重大运输保障任务圆满完成,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下半年,民航恢复发展进入增量提质的关键期。要正确判断民航发展趋势,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宋志勇说。
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资料图】
上半年,民航业运输生产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1.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84亿人次、货邮运输量327.6万吨,为2019年同期的84.6%、88.2%、93.1%。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副秘书长朱耀春认为,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为民航业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提供了基本支撑。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认为,从内因看,由于国际民航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大批运力转投国内,在增加供应的同时也加剧了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国内民航市场需求。从外因看,疫情管控平稳转段,国内旅行需求得以释放,国内旅游、探亲访友、求学就医以及部分公务商务方面补偿性出行需求旺盛。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占芬认为,上半年,我国民航业运输生产恢复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需求复苏。除疫情管控平稳转段的利好外,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是民航恢复发展的重要基础。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5%。
“在内外需稳步恢复和结构优化的牵引下,民航业供给保障能力有序提升,机队规模较2022年底增加70架,枢纽机场持续放量,航班时刻管理不断优化。供需适配性的提升有力推动了航空运输市场恢复。”占芬说。
提高供需适配度
当前,民航业恢复发展进入增量提质关键期。宋志勇表示,要继续坚持把稳中求进作为下半年行业运输生产的主基调,结合增长速度、市场结构、供需平衡等方面特点,航空企业要加强分析研判,科学引进运力,优化航线布局,统筹好运力供给和市场需求。民航局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供需适配度,避免资源虚耗,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民航业进一步恢复发展,要从几个角度精准发力。
首先,要优化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分类差异化管控和精准化调控,持续做好航空物流保通保畅,进一步发挥通用航空服务民生、拉动消费的作用。
上半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公布。《条例》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从设计生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链条管理,着力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及相关活动管理制度体系。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认为,要关注低空旅游和航空运动等通用航空消费端,在传统景区、优质旅游地等推出低空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其次,要进一步扩大航空运输市场,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战略基点,鼓励企业精耕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干支通、全网联”工作,全面推动民航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占芬建议,要立足长远,围绕战略定位拓展优化民航网络,提升重点城市间航空运输通道承载能力,打造民航骨干网。通过模式创新,深挖下沉市场潜力,构建普惠均衡的基础网。加强融合发展,通过与高铁等综合交通融合延伸服务范围,实现共生共赢;通过航旅融合丰富服务产品,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与区域经济及产业融合完善民航业发展生态,增强民航产业发展韧性。
朱耀春认为,为了鼓励企业精耕细分市场,要推动差异化竞争。要支持推动大型骨干航空公司围绕各自核心市场,聚焦中远程商务旅客,打造空中快线,鼓励中小航空公司大力开拓中小城市航空市场。调整优化补贴政策,加大对大型骨干航空公司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支持力度。
推进“干支通、全网联”工作的关键在于支线运输和通航短途,要降低支线运输和通航短途的运行成本。綦琦建议,鼓励并试点航空公司探索执飞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增加经营主体数量,激发民航市场活力。
再次,进一步推动国际航班恢复,务实推动、积极参与双边航权拓展和区域民航合作交流,扎实推动“空中丝绸之路”高质量建设。
当前,在国际航线恢复过程中,仍面临航权、境外机场时刻资源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限制。占芬建议,下一步,要加大对关键资源的对外协调力度,争取在与外航对飞的航线上获得对等的航权、地面资源和时刻资源的保障。“一方面要完善关键资源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完善航线航班管理制度。”占芬说。
牢守安全生产生命线
安全是民航业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前提。朱耀春表示,上半年,民航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资质能力建设,坚决防止超能力、超裕度组织生产运行,民航安全态势总体平稳。
与此同时,民航局按照“安全第一、市场主导、保障先行”原则,科学研判运输市场恢复态势,基于动态安全评估结果,对航空公司和机场运行量进行分类差异化管控,根据承运人数量和客座率等指标,对部分航线实施精准化调整,为民航业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提供了基本保障。
“要清醒看待安全形势,加强各单位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注重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行业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与生产运行相匹配,进一步巩固加强安全基础,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推动各方形成合力,维护民航安全运行环境。”宋志勇说。
下半年,民航系统将加强安全管理,推动企业发展速度、规模与安全管理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发挥安全管理体系效能,提升从组织、系统层面统筹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组织、人员培训、资源保障等方面运营管理工作,使管理模式、管理能力与规模化生产经营相适应。 (经济日报记者 崔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