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今年以来,各地出生人口有何变化?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贵州贵阳、山东德州、安徽池州等城市已经公布2023年一季度出生人口或出生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等数据。数据显示,多个城市出生人口数量继续下滑的同时,也有部分地区出生人口出现反弹。
山东省德州市卫健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3月通过山东省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出生人数为6823;去年同期出生人数为7770。由此可见,今年一季度德州市出生人口下降12.2%。
(资料图)
安徽池州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合计为2388,去年一季度为2436,按此计算,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记下降2%。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今年一季度该区办理出生登记数为1645,去年同期为1734,同比下降了5.13%。安徽歙县,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477人,比去年同期的486人下降了1.9%。在安徽舒城县,今年一季度当地出生登记共办理1535件,去年一季度为1537件,同比基本持平。在安徽宁国市,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医学证明451,去年同期为470,今年一季度下降了4%。
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出生人口实现增长,比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今年一季度该县办理出生登记(当年出生)事项273件,而去年同期为260件,今年同比增长5%。
根据贵阳市卫健局的数据,贵阳市今年1~3月常住人口出生人次为11359人,去年同期为9420人,今年同比增长14.4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当地今年一季度办理出生登记数2885,而去年一季度为2556,今年同比增长12.9%。
总体来看,个别地区由于原有出生率较高、三孩效应等因素,出生人口有所反弹。
人口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全国情况看,出生率、出生人口数量呈现趋势性下降,但这个过程中,各地由于文化传统、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态势,这也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体现。从人口增长的内生动力来看,不同地区的出生率呈现分化态势。
董玉整说,即使像潮汕地区等一些生育意愿比较高的地方,近年来生育率也在下降。但由于原来生育率比较高,与其他地方相比,生育率仍比较高。
去年1月,在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之一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初婚年龄不断推迟。董玉整分析,现在生育主体的初婚初育年龄逐渐推迟,大多数人都在27岁以上才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此外,结婚、生育、养育、教育以及个人生活的成本上升,住房等价格高企,就业、工作的压力增大,出现“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不想生”等问题。
近期,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228号(医疗卫生类28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当前,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6.8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