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廉政教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是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堤坝,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但是廉政教育针对性不足、实效性欠缺、仪式感不强等问题,也容易导致廉政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廉政教育要用好本土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廉洁文化元素,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廉政教育品牌,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才能让廉政教育“入眼”“入耳”更“入心”。
一是用好本地“活教材”。案例是最直接的警示,也是最生动的教材。要以本地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例为抓手,分层次分类别选取典型案例,编写警示录、印制口袋书,让案例“走出”卷宗,成为廉政教育的“活教材”。与此同时,要以典型案例为原型,积极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通过警示教育大会、干部职工大会、党员大会等形式播放警示教育片,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醒党员干部,把“写在纸上的教训”变成“刻在心里的敬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共同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如云南省召开全省正风肃纪警示大会,会上播放《警钟为你而鸣》警示专题片,鲜活的案例一次次敲响警钟,与会人员深受警醒和感召,当日下午就有干部主动投案,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深挖本土“廉文化”。文化是具有打动人心、触及灵魂的力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优良家风家训等文化资源中的廉洁文化元素,实现乡贤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品牌。如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以水族文化为核心,编写“盼官廉”等20余首廉政山歌,结合“三月三”“水族端节”等重要节庆日,经常性开展群众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廉洁文化感染力、辐射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廉政清风”飞入“千家万户”,使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廉政教育,让廉洁文化在“接地气”中深入人心,营造“崇廉尚廉、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三是打造教育“新阵地”。有阵地才有根基,要强化廉政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广场、公园、单位楼道空间、村(社区)文化墙等场所,将本土红色文化故事、优秀家规家训、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以及党员干部身边的勤廉榜样事迹等融入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阵地,积极宣传党纪党规和法律法规,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文化洗礼。依托当地红色革命遗址、历史文化场馆等载体,打造清廉文化旅游路线,打造“沉浸式”廉政教育课堂,推动廉政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如云南省曲靖市纪委监委立足本地文化,依托红军长征过曲靖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串联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曲靖游击大队革命纪念园等文化地标,让党员干部群众在参观中学习廉洁文化、接受廉政教育。
接地气才有穿透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用好当地文化资源,开好廉政教育的“土方子”,积极探索廉洁文化传播新路径,让廉洁文化教育宣传更“接地气”“润人心”。
李荣祥(富源县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李敏